关于大龙开发区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的思考
2012-04-14 16:01:01         点击:

摘要:大龙开发区是铜仁工业发展条件最好、工业化程度最高、产业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国土开发强度最高的地区。构建玉铜松循环经济产业带,加快推进铜仁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龙应是重点和主战场,要率先实现转型升级、率先实现突破。我们在分析总结当前国内外成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承接模式基础上,结合大龙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认为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大龙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必须制定符合这一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和政策配套。

关键词:产业转移循环经济 经济转型升级 SWOT分析

随着资源环境硬约束的不断加强和国内外发展环境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增加,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又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

一、大龙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大龙开发区是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是铜仁地区“一区三园”布局中最大的工业园。在总体规划上,将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和技术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一流的要求,逐渐建设成为依托玉铜松、服务湘黔渝、面向华南的国家级示范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成为贵州东南部特色经济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围绕优势资源转化和产业聚集,重点建设二个基地,三大功能区,四大龙头企业,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最终在全区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二个基地。

到2020年,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轻质材料、电池材料和新材料的加工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三大功能区。

核心区。以大龙电厂为基础,大力发展煤产业循环链、锰产业循环链、钡产业循环链、钙产业循环链、铝产业循环链和镁产业循环链系列产品、废物的开发与生产,新办企业按就近原则、产业链衔接原则布局,各循环链在各自系统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同时各个系统之间还通过电力和废水(中水回用)形成互利共生的横向耦合关系。拓展区,是核心区的延伸,吸纳部分精密深加工企业,比如氮锰、硅锰、铝锰、铬锰、铝镁等合金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硅、锰、铝、镁、铬基化工产品的精细开发与生产。辐射区,利用园区的发展拉动其他产业和周边地区的发展。

四大龙头企业。

把华电集团大龙电厂培育成年产值过10亿元的能源龙头企业,把大龙铁合金集团培育成年产值过10亿元的冶炼龙头企业,把红星发展大龙公司培育成年产值过5亿元的化工龙头企业,把大龙科特林公司培育成年产值过5亿元的建材龙头企业。

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

培育以煤、锰、钡、钙、铝、镁等为主的六大生态产业循环链。

二、大龙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为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当前发达国家纷纷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大龙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

1.各级政府大力扶持,推动大龙发展循环经济。

从省级层面看,大龙开发区是1999年被贵州省政府批准、2000年正式组建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5年8月又被贵州省发改委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2009年1月《贵州大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规划》正式得到批准。同时,大龙开发区还是2009年6月贵州省发改委批复的《玉铜松循环经济工业产业带规划》的重要节点。从地级层面看,大龙开发区是铜仁“一区三园”布局中最大的工业园区,是地委、行署实施“兴工富区”、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实现“六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点和火车头,处于优先开发地位。为确保《贵州大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规划》、《玉铜松循环经济工业产业带规划》等规划顺利实施,铜仁地区还成立了玉铜松循环经济产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邀请中南大学、贵州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对口技术指导,并积极支持大龙北部工业区规划建设。从周边地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角度看,大龙地处湘黔结合部,周边聚集了10多家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必将被国家和省、地(市、州)三级政府纳入优化开发区域,并在此区域配套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和空间开发管制要求。因此,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大龙周边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2.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呈现“北上西进”新趋势所产生的机遇。

近年来,伴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外部需求的减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加快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呈现“北上西进”的新特点、新趋势。与此同时,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国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提升了中西部地区吸纳或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特别是中央正在研究制定新的十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即使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可能发生调整,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仍然不会减弱。面对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现在中西部许多地区已把利用外资与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人才结合起来,强力推动市、县工业(园)区发展。据统计,2009年7月重庆签订的两个大项目能形成2000亿元产值,投产后,出口额将比目前全市出口额加起来还要翻番。因此,对大龙开发区来说,当前正面临着一次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大龙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1.产业基础较好。

大龙历来是贵州东部的工业重镇,区内企业都通过了环评和“三同时”验收。2008年,区内正式注册的企业有155户,其中,A级信用企业135户,B级信用企业20户,注册资金8亿元。区内企业固定资产15亿元,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仓储面积3万余平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5亿元,基本形成了能源、冶炼、化工、建材四大工业支柱。此外,怀化、三穗、湘西等周边地区都建有工业园,产业纵深长,相关产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适合大规模、高密度发展现代工业。

2.资源富集,区域地理条件优越。

从物流条件看,大龙是湘黔渝三省(市)五地(州、市)3000多万人口物资集散地和货运中转站,是贵州东部内陆港。湘黔铁路、株六复线、玉铜公路、320国道、201省道穿境而过,距铜仁凤凰机场、湖南芷江机场均为70公里,连同舞水航运,初步形成了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从地下资源禀赋看,资源富集,适合走资源开发型工业化道路。境内已探明和发现的矿产有20余种,其中粘土矿、石灰石等可大批量开采;同时大龙背靠黔东大地,可综合利用松桃、万山、石阡等地丰富的锰、石材、贡、钾矿资源。从能源供应看,大龙是黔东重要的能源基地,只要解决电力直供问题,能源就有保障。从土地开发条件来看,大龙北部大多是丘陵,地势开阔,十分有利于工业发展。

(三)大龙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劣势

1.资金相对短缺,融资模式单一。

循环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期投入大,资金短缺将会制约大龙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大龙开发区的投资主体是大龙开发区管委会,按照规划,大龙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在3年内完成产业投资达100亿元,而2008年铜仁地区财政总收入仅仅有23.1亿元,大龙开发区管委会可直接调度的财政资金不足2000万元,投资缺口十分大。在融资方式上,大龙开发区的建设大多采取合资、独资等形式,融资方式相对单一,成效不大。

2.园区工业结构单一,产业集聚度不高。

从国家划分的11大类,110小类产业类别来看,园区仅有冶金、化工、建材、小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轻工业,没有钢铁、制造装备、高新技术等产业,产业链短,对园区经济的支撑极不稳定。此外,结构性矛盾突出。2008年,开发区20家地方规模以上企业中高能耗企业占11家,高能耗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0% 。从企业规模来看,2008年开发区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有3家(不含大龙发电),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聚集发展。

3.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滞后。

大龙开发区有“大交通大区位”的优势,但区内却是“小道路小集镇”,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条件差。园区道路系统不完善。公路等级低,断头路、瓶颈路段多,区内交通系统与区外公路、铁路连线规划建设滞后,对外通畅率差,无法形成运输合力。供水能力不足。现有供水能力只能满足园区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加上供水管网陈旧、供水能力不能正常发挥,已严重不能满足区内企业生产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4.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建设用地是工业发展基础条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开发区面积仅为2.74k㎡,目前开发区新建、扩建项目都无地可用,甚至一部分企业用地尚未获取土地手续,招商引资遭遇“无米之炊”的尴尬之境。

5.管理体制不顺,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大龙开发区管委会与大龙镇的隶属关系不明确。

二是部分管理职能重叠。如国土管理部门,既有省国土资源厅的派出机构,又有玉屏县国土资源局下辖的大龙国土所,两个机构互不隶属,经常出现多头批地、同地多批和违法用地无人管等现象。

三是上级垂管部门在开发区内的执法站(卡)过多。如设在开发区内的大龙收费站,对区内企业车辆的过境实行双向收费,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四)大龙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威胁

1.相关法规较少。

虽然《贵州大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规划》和《玉铜松循环经济工业产业带发展规划》获得了省发改委的正式批复,工业区在功能布局、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有详尽规划,但是并没有出台类似《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云南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办法( 暂行) 》等这样的地方性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缺乏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

2.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较少。

发展循环经济前期投入较大、投资收益较慢,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使用经济激励手段,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给予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大力扶持,使循环经济迅速达到一定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虽然国家、省有一系列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然而大龙开发区并没有出台类似政策配套。

3.面临周边工业区的竞争。

大龙开发区经核准的开发面积仅2.74 k㎡,分别只有新晃前锋工业园、镇远黔东工业园、怀化开发区规划面积的1/7、1/11、1/30;在新建的开发区中,广州湘西工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首期重点开发2平方公里,重点对接广州市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矿产品和生物医疗等;新加坡怀化工业园由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原班人马打造,总投资40亿元;香港大光集团湘西南现代商贸物流园项目,总投资5.88亿美元,项目占地近4000亩,将成为湘西南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综合比较,无论从投资规模,还是从规划面积来看,大龙开发区面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大的竞争压力,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大龙与周边部分工业(园)区各项指标比较

 

名  称

规划面积(k㎡)

首期开发面积(k㎡)

建成

时间

近3年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亿元)

2008年工业

总产值(亿元)

2008年财政

总收入(亿元)

bet365线上网投(省级)

2.74

2.74

1999

0.12

25

1.86

黔东工业园

30

10

2000

1.2

7.46

1.1

新晃前锋

工业园

6

2

2008

0.3

——

——

怀化开发区(省级)

82

10

2007

6

(物流收入)70

1.5

湘西吉凤开发区(省级)

7.12

2

2006

6.6

2

0.1 

数据来源:大龙开发区管委会提供。

大龙与周边部分工业(园)区的区域布局图

三、大龙开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世界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当今世界上,付诸实践的循环经济有四种模式: 一是杜邦——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二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三是德国——回收再利用体系,由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将企业组织成为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四是日本——环型社会模式,由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

(二)国内外典型的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学术界普遍认为,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州模式是产业转移过程中三种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模式。“东亚模式”是用来形容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如何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1965—1990 年间),走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几百年的发展道路,创造的经济奇迹。“东亚模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东方特色优秀文化传统的推动、导向作用。但“东亚模式”也存在亟需调整之处,如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引进外资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速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珠三角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它发生在我国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地方,由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而展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微观发展模式,如东莞的三资企业、南海的个体经济、顺德的乡镇企业、中山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和专业镇,如古镇的灯饰、虎门的服装等。“珠三角模式”成功的经验在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创新、超常规的外向型发展和土地劳动力资源的灵活利用。其局限性表现为,地方政府掌握资源的能力在下降,活力难以持续;传统资源优势正在丧失,新的资源优势没有确立;珠港之间内耗型经济竞争不断增加,区域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苏州模式”是在苏州农村以乡镇企业发展著称的“苏南模式”进入尾期后形成的以外向型为特点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不仅为区域发展经济理论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而且对于中国其他类似地区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苏州模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注重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城市能级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

目前,学者们通过对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州模式等产业承接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它们有如下共同特点:承接地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承接地的区位优势与比较优势特征非常明显并得到充分发挥;承接地的人文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发展价值与文化认同感较强。同时还得出启示:承接区域以政策制度化、创新网络化、人才本土化和资源优势化,充分利用区域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潜在优势,竭力延纳和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溢出效应,便可形成产业承接洼地,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三)符合大龙开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个地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发展路径是否符合发展规律,发展战略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当前困扰大龙开发区发展主要还是规模和层次问题,因而既要促使总量扩张,又要提升发展质量。基于前面分析,结合大龙开发区的实际,我们倾向于选择将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和“苏州模式”结合起来作为大龙开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即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该路径实质就是以产业承接为突破口,在园区企业协作分工发展上做文章,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营造政策生态、培养高层次人才、推进园区建设,努力将承接区打造产业转移承接热地,争取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入园,真正实现经济总量扩张,以规模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结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大龙开发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进程中,要高度重视“产业梯度转移陷阱”。产业梯度理论认为,产业高低程度的空间发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演进具有正相关性,即欠发达地区或国家对于产业转移的承接只能是发达地区或国家转移的、相对水平低下的产业领域。按照这种理念承接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只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即将丧失竞争力的产业类型。产业梯度理论所确立的产业梯度承接理念,必将使欠发达地区不得不陷入“承接—落后—再承接”尴尬境地,如此承接区域只能跟在别人后面,难以真正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跨越产业梯度承接理论陷阱,使高新技术产业承接理念由梯度承接向顺势承接转变,努力打造大龙高新技术产业承接热地。高新技术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精、尖,而是要充分考虑承接产业的互补性和替代性,根据大龙的资源条件和技术基础,承接适宜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大龙资源加工型的工业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战略转变,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建设目标。

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将大龙打造成为产业承接热地

(一)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现行开发区管理通行模式,进一步理顺管委会职能,成立开发区基地管理机构和融资平台。管理机构负责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为基地企业提供相应公共服务。可与现在的bet365线上网投管理委员会同一套工作班子,但其职能需要适应循环经济发展,并进行转变。投资开发公司主要为企业之间的资源、能源的相互利用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必要的场地和网络管线等。

(二)强化招商引资。

一是按照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根据各产业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特点,构建能源、化工、冶金和建筑材料等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条进行招商引资,除享受贵州省招商优惠外,在保证土地供应、土地使用费和其它基础设施使用收费等方面再给予一定的优惠。

二是实行投资项目市场准入。根据能源、化工和冶金等行业的特点,对项目的投资规模,采取的工艺设备、环保工程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是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项目投资规定。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拒之门外。

四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基地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环境方针和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及职责、环境目标、指标及方案,编制程序文件等。环境管理体系由成立专职机构——开发区环境保护局具体构建。该专职机构负责宣传贯彻国家的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配合科技部门制定环保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有关部门的环保科研工作;负责组织与领导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掌握污染动态,提出改进措施;监督检查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规定等。

(三)加大财政和税费支持。

一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基地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对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要加大财政支出,确保如期完成。对基地重点产业项目实行定额或按比例补助,增加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重点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发挥技术对基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园区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政府出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产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工业理论知识的交流和传播。财政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补助,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对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改造项目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等支持。

二是实行绿色政府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工程优先采购采用循环经济方式生产的建筑材料等。

三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内部能源的梯级利用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以投资额一定比例的所得税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对基地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实行设备加速折旧。

四是发挥税费调节作用。运用资源税对超负荷使用自然资源的企业进行经济性的限制,对资源税的征收应采取累进制方式征税,迫使企业上马环保工程,加大环保型产品的研发,采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减少对资源产品生产的补贴,减轻其对价格的扭曲,使资源回归其应有的价值,促使节约使用资源。提高污染排放收费标准,提高排放者的环境成本,使其自觉减少污染。五是建立收费返还机制。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对内部能源综合利用达到一定标准以及环境保护工作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实行所征收的排污费部分返还。

(四)加大金融支持。

一是增加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在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政府优惠的信贷政策是企业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企业资金支持。

二是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如引进民间资本、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等,建设生态工业基地所需要的道路、网络信息系统和公共环境保护设施等。

三是鼓励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基地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取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政府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

(五)加大教育培训和人才培训。

一是政府组织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是生产经营和发展经济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循环经济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是当务之急。政府发起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循环经济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的内涵,形成共识,增强实行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二是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人才是事业之本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强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保证,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满足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是创新人才制度。加紧培训各种技能型人才,帮助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级专门人才,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

(六)其它措施。

一是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生产管理。科学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保证,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强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包括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在内的所有员工在经济观念、环境意识、参与管理意识、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把生产过程中的原辅材料、水、电、汽、能源消耗量和费用等定额,按照目前国内外同行业所能达到的先进水平进行修订和完善,然后将其转化为目标成本,量化分解到各生产车间、工段、岗位和个人,以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之目的。

二是发挥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视技术进步对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的作用,着力提高各企业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加强研究和开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尤其注重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并培养一支较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执笔人:罗世友 崔武德 蒲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