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立足底蕴做实业 围绕目标创辉煌
2018-04-25 11:54:56   来源:党政办   作者:任恩多   点击:

来源:铜仁日报

大龙开发区中汇建设装配式建筑项目即将投运
 

如今,贵州中伟集团已成长为大龙开发区园区企业的巨擘。这家从贵州星龙化工公司起步的企业,在集团董事长邓正明的带领下,通过十多年的进取、布局、转型,走出了惊艳的发展步伐。
 

星龙玻璃功成身退

十多年,很漫长。潮起潮落浪淘沙,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更是企业生存最强势的法则。在贵州中伟集团发展历程中,星龙玻璃厂被管理层定性为至关重要的一步。

2010年9月,贵州中伟集团将星龙化工转型为星龙玻璃,投入1.2亿元完成煤化工企业到日用品生产制造的转型,主营日用玻璃制品、玻璃包装容器、保温容器制造和焦炭及焦化附属产品回收销售。星龙玻璃项目一期投资1.2亿元、年产4万吨。于2011年5月28日开工,11月28日建成投产,是大龙开发区当年落户、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代表性项目。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东非、中东和东南亚地区。

星龙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前期照片)

经过技术研发,发现以往当作废气的富余焦炉煤气正是生产玻璃的最好燃料。这一发现,既延长了星龙玻璃产业链,又增加了附加值,还保护了环境。仅废气回收利用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4.3万吨,节约成本3000余万元。

2014年,该公司再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投资3000万元扩建2号炉生产线和新建天然气站,引入国内玻璃行业一流管理团队,引进行业先进的设备,采用高端原料和现代化工艺,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公司年产能增至6万吨,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超白玻璃生产基地,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员工认真查看产品(前期图片)

2017年,该公司生产的“指南针”获评贵州省名牌产品。2018年1月,星龙玻璃停产,筹备再一次转型。

先后5次成为省级观摩会观摩点的星龙玻璃激流勇退,转身留墨于大龙开发区发展历史。但是在中东、南美、非洲等地,“指南针”依然以商标租赁协议,闪耀玻璃行业。
 

等待转型再创辉煌

2005年,贵州中伟集团在大龙开发区的事业刚起步,就遭遇了低迷的经济形势,不得已准备临时性停产。听闻这个消息后,厂里有的员工开始失声痛哭,更多的员工聚到邓正明的办公室:“邓总,我们不要工资,能不能不要停产?”时至今日,想起这个事,邓正明依然很感动。

2018年1月20日,星龙玻璃正式停产。600名员工中,有不少人是老员工,有很多不舍,但没有人哭,也没有人再到邓正明办公室请愿。

贵州中汇建设科技有限公司鸟瞰图

星龙玻璃停产转型,前前后后,没有出现任何一起劳务纠纷。这个结果虽然不出预料,但是真的实现后,贵州中伟集团管理层仍然深感自豪。

贵州中伟集团是一家综合性民营企业,旗下产业涉及实业、现代农业、市政建设三大领域,用工需求大,600名原星龙玻璃员工,可以选择到中伟旗下的其他产业就业,且可以享受二次选择岗位的福利;若有意愿到开发区园区其他企业就业的,中伟集团负责联系推荐;星龙玻璃工艺员、模具工等专业技术群体,有志于继续在玻璃行业发展,则以“星龙玻璃”这张名片,顺利进入了其他玻璃企业。

而大部分员工,选择了留守,等待转型后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贵州中汇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启动运转。

企业内已更新信息的展示牌

“统计在册的,还有360名原星龙玻璃员工,在等着我们的中汇建设投运。”贵州中伟集团常务副总裁贺启中说,对于集团乃至整个开发区用工需求而言,星龙玻璃员工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接受中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具备相应素质的新时代工人,他们不愁就业。他们了解中伟的发展历程,对中伟的转型和布局有信心,他们的等待对中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在正式返岗前,贵州中伟集团为这360人提供每人每月6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此举是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更是企业对这一个群体有深厚感情的表现。

等待返岗的员工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融入新的岗位做着准备,他们找原来的部门管理人员打听装配式建筑的情况、上网查看装配式建筑信息,时刻关注着筹备进度,还不时跑去厂区外看看当前状态。
 

中汇建设蓄势待发

员工们可以因为一如既往的信任,对贵州中伟集团产业的转型升级充满乐观,但是作为决策层,对转型发展必然有着成体系的、成熟的、包含方方面面的长远设计。

“三高”行业必须做出升级或转型的选择,成本和效益的换算必然加速一批企业的淘汰。依托大龙开发区生产要素成本、劳动力和地方政策优势,星龙玻璃抢抓机遇实现高效发展,并积累了团队建设、管理磨练、品牌打造等影响深远的企业财富,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汇建设科技办公楼

2016年,关停星龙玻璃一条生产线的时候,贵州中伟集团已下决心将企业转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围绕这个核心条件,贵州中伟集团看准了装配式建筑行业。

相较于传统建筑业一砖一瓦、一梁一柱的砌构,装配式建筑采用在车间生产预制构件后运到目的地进行组装的模式,是建筑业的一场“产业革命”。更有中央、省、市出台系列政策,引导、推广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通过争取,贵州中伟集团成为铜仁首家装配式建筑项目——西部装配式产业园承载单位。

企业生产厂房

“环保、节约、高效”,是装配式建筑显而易见的优点。但是作为新行业、新事物,市场接受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贺启中预计,铜仁市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3—5年的培育期,期间,中汇建设将通过调适团队构建以管理提高效率、加大技术研发确保技术前沿竞争力、积极拓展市场以实际成效打造品牌形象。“有1500名员工,年产15万平方米墙面、20万平方米综合管廊,年产值10亿元,税收1亿元。”贺启中预计3年后以中汇建设为核心的西部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将实现这样的目标。

眼下,规划占地300亩,总投资8亿元,新型装配式预制构建全自动生产线5条,配套办公楼、科研楼、仓库的设施等中汇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正在加速推进。

企业园区一角

中汇建设将通过稳步提升品牌力及大规模立体分销,快速推动产品平台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大规模制造,利用综合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以每年不低于5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为西南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强势品牌。

2011年,星龙玻璃开建之初,喊出“打造全国日用玻璃品牌”的口号;2018年,星龙玻璃停产转型时,“指南针”已享誉全球。

2018年,中汇建设拟于4月底投运,定下“成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节能材料集成供应商”的目标。更耀眼的辉煌,值得关注、等待、见证。

责任编辑:钟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