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从乡村发展看大龙变迁
2018-07-10 16:23:22   来源:党政办   作者:任恩多   点击:

来源:铜仁日报

 

桑树荫一方 井水润家园

从竹山溪看大龙开发区乡村变迁


    竹山溪是大龙开发区蔡溪村的一个村民组,有80多户冷姓人家。

组里有口老井,自冷家先祖迁来这里落户起,从未断过水。

老井跟前有棵桑树,村里的老人们也说不清生长了多少年。

这口井、这棵树,已成为组里的地理坐标,轻轻作响地告诉前来取水、纳凉或过往的人们,关于竹山溪旧貌换新颜、关于大龙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故事。

大龙乡村航拍

 

生活习惯变休闲方式

1958年,谭东凤嫁入竹山溪——所有民居都建在老井周边的组。贫困人家出身的她,没嫌弃夫家的起居环境,组里的老井,更是让她喜出望外。“离家不到30米,挑水、洗菜、洗衣服,啥都方便。乡亲们一天都到这里取水,很闹热。”

1978年,玉屏防疫站开展农村饮水卫生普查,竹山溪老井水质位列全县第一。

这口老井,泽被的不仅是组里人。

竹山溪老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竹山溪附近村组普遍缺水。逢干旱季,人们挑着桶或赶着马车过来拉水,见着组里村民,客气得很。

“虽然是我们组的井,但井水大,不用也流走了,所以他们来用水,我们也不拦着。”72岁的冷德炳坐在老桑树树荫里,回忆起往事,说那时别的村农田旱得龟裂,而组里的田得这口水的灌溉,始终注满了水。“这口水,养了很多人。现在组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我们还是习惯带着水瓶来这里打井水回去喝。”

竹山溪安置点

往年里周边村组乡亲排着队到老井打水的盛景,今后,再也不会出现了。因为,开发区已实现农村用水保障全覆盖。

就算是在竹山溪这样用水相对便利的地方,饮水安全项目也得到提质升级,积水池容量提升至60立方米,可不间断向蓄水池供应,确保满足村民用水需求。肩挑手提打水用,变成了一种清闲养生的方式,不再是日常生活内容。

竹山溪安置点自来水入户

今年以来,大龙共投入70余万元实施农村用水工程建设改扩建项目27个,5支施工队伍投入建设抢抓工期。截至6月底,开发区各行政村水量不足等用水问题全部得到有效解决。

老井旁边有块立于1964年的碑铭,“饮水思源”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喝过这口井水的人,不会忘了老井的恩情。

桑梓情深燕归反哺

紧邻着老井的老桑树,依然枝繁叶茂。严重倾斜的躯干,若不是竹山溪村民的保护,早已折断。2014年,村民们把原本作老桑树支撑的几根木柱子,换成了更牢固的混凝土柱子,帮助它继续扛住大风大雨。

冷梅芝是竹山溪嫁出去的姑娘。在村里的岩下小学读毕业,她们全家搬到玉屏生活,只寒暑假期间才会回来。而每次,她都会在老井旁、桑树下转一转。2012年,从铜仁学院师范专业毕业的她,选择回到母校岩下小学担任幼儿教师,回报桑梓。

回到村里前来喝几捧井水的冷梅芝

反哺家乡这种选择,背后有着深深乡土情结。

蔡溪村村支书蔡兴昌早些年因家庭困难,辍学外出,15岁就开始走南闯北。后来略有积蓄的他,看不过老家的贫穷面貌、又看准了开发区的发展前景,毅然“雁归”。他组织村里的富余、转移劳动力成立运输队和建筑队,通过接工程,带动了大批村民增收脱贫致富。

竹山溪一角

胜利村村支书、主任罗家权,一心村村支书姚本忠等等致富带头人,都是在具有一定能力后回到家乡,带着乡亲们拼搏奋进,打破村里的贫穷桎梏,开启乡村新生活。

罗家权放不下的,是村子边清幽的车坝河;姚本忠牢记的,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老母亲对乡村、乡亲美好生活的寄望。

胜利村航拍

在这些致富带头人的早年经历里,破落的乡村、贫困的环境是他们共同深刻经历过的主题。在挣脱困境后,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初一心要“逃离”的家乡,才是自己的根。满怀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在党和政府搭的台上,以不同的剧目带着乡亲们一路前行。

大龙开发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生活远胜往昔。村民们今昔对比,会由衷感谢时代这棵“参天桑树”、感谢家乡的“桑树”留住了每个人的根。

路通达人心宽

如今,老井、老桑树旁有4条硬化好的通组路,链接通村路和乡道、县道以及国道,四通八达。

这里早些年,只有乡间小路的。

直到2003年的那个夏天,竹山溪村民赶场卖米、买肥料回来施肥,都得在村委会那里中转:村委会有通车毛路连到大路,而村委会到竹山溪的2公里小路,人走都嫌不够宽。

组组通公路

时年42岁的冷德富那会儿已搬到镇上十多年,他是当时的蔡溪村村主任。打完谷子,看着组里乡亲们背谷子磨出的两肩头血痕,他觉得,竹山溪必须有条通车路。而这,也正好是组里乡亲们的共同心声。

规划道路、占地多少由组内协调土地补偿、每户都投工投劳……只一个冬天,可通车的毛路就接通到了村委会。

“我买了摩托车。有次骑回组里办事情,遇到雨天,路上泥巴糊得车轮转不动,推着摩托走,穿着凉鞋的脚被扎得不成样子,大老爷们走着走着就哭了……”

村间一角

经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打下基础,再有近年来“组组通”建设补充完善,所有动车路,都已得到了硬化。

冷德富说,城乡差异体现最大的交通条件彻底改善后,愿意返乡的人越来越多,他自己也有事没事回去转转。回家的路宽了,距离也就更近了。

乡村公路(组组通)

大龙开发区“组组通”开建48条,截至目前,已全部完工。通组路把村镇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拓展了发展空间,更直接提高了城乡交通编辑。

新面貌新气象

早年间围着老井建起的一套套老木房,已几乎全部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房。

组里的老人们说,竹山溪历史上没有养过马,所以没有马车,只有牛车。驾着牛车到4公里外的集市赶场,顺路载两个乡亲,别有一番满足感。

水井旁的水泥公路

谭东凤嫁过来时,彩礼只有新床、脸盆和水瓶。而现在娶进嫁出,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甚至是小轿车,都慢慢成了标配。“社会发展好快。我们这辈人想不到能过上眼前的好生活;年轻人们早几年还在想着买摩托车,而现在,轿车都多起来啦!”

在距老井100米的地方,组里的安置房整齐漂亮,一旁新建的活动广场上,正时兴起广场舞。组里容貌、村民气象都透着欣欣向荣的气息。

蔡溪村夜晚热闹的广场 

老井、老桑树旁边闲置的田土将规划建荷花池,再下边点,规划建设的鱼塘即将完工开始蓄水。该组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围绕老井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观光、垂钓、农家乐……美好前景已能预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竹山溪的变化,始终以一口老井水为基础。

辖内的其他村组,也拥有着不尽相同的资源优势,为大龙开发区从整体布局上避免同质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马面村航拍

马面村依托㵲阳河和千年香樟进行旅游开发、九龙村利用水土资源搞蜜柚经果林和大鲵养殖、清水塘村凭借杨梅种植历史拓展产业链条……

村村有产业,精准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先富起来的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后进的有足够机会殷实家庭环境,大龙开发区乡村开发吹起了东风,目前成效初显,并将以一年一个台阶的节奏,越来越多地释放改革开发带来的发展红利。

采访后记:

当前,大龙开发区脱贫攻坚工作正全面深入推进。19个行政村的每个组都像竹山溪组一样,安全住房、保障用水、便利交通、村容村貌等等内容均发生喜人嬗变,激发出强大的农村内生动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玉屏·大龙整县出列目标实现在即。

而未来,随着产业持续发展、深入拓展,大龙开发区乡村“老井”“老桑树”,会吸引更多的市场关注,更多的红利将继续泽被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们。

责任编辑:姚婷